×
2021-10-08
天生碑
来源: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:8960
分享到:

简介

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位于禄丰县黑井镇万春山真觉禅寺北侧100米的天然巨石上,坐西向东。因碑文刻于万春山一高3米,宽2.4米的天然巨石之上,俗名“天生碑”。在整块石头上开面,碑开面宽1.66米,石碑文字从右到左按竖行排列,全部采用阴刻。刻于元至元六年(公元1340年),文为元云南中书省参知政事李源道撰,字为威楚盐使司提举完者秃(蒙古族)所书。因碑曾被土埋,1926年袁嘉谷到黑井视察盐政,他椐史书记载,推断碑的位置,请人除掉复土,碑才重见天日。碑文上半部分剥蚀严重,字迹严重模糊不清,可辨识残高1米。清康熙《黑盐井志?卷文?艺文》中全文收录碑文,知碑文748字。在《万春山真觉禅寺记》碑右侧另一石头上有清光绪年间,高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的袁嘉谷出任云南盐运使期间,曾到黑井巡视盐务,游万春山,观赏元代“天生碑”时,在“天生碑”旁一块巨石上题写“云岫”二字,篆书,题刻下方题有石屏袁嘉谷、昆明李兴、剑川赵芹等八人同游的小楷字一行。197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5年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。 




历史沿革

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,位于禄丰县黑井镇中心区800米处,地处万春山现大寺北50米处。整座石碑坐西向东。因碑文刻于万春山一天然巨石之上,俗名“天生碑”。因元代在此建真觉禅寺而撰刻。

碑以云纹饰边,高3.5米,宽2.5米。刻于元代至元六年(公元1340年),载元代黑井“卤井取盐一方,以佐国用,以资民生,厥利至博也”及“深山穷谷”中的黑井,对佛教“奔走崇奉”的实情。文为元云南中书省参知政事李源道撰,字为威楚盐使司提举完者秃(蒙古族)所书。史称其文“古朴不佻”、“字法亦甚端揩”。

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地处森林茂密地带,植被以本地大叶榕、红椿木为主。碑后山脊为通往赵园大园子村的山间道路。碑前有大量本地石土堆坟墓。整座石碑坐西向东,文字从右到左按竖行排列,全部采用阴刻。因碑为露天碑,经七百余年的风吹日晒、雨浸。碑文剥蚀严重,上半部分大量文字已不存,下半部分保存了部分文字,字体清晰。

因碑曾被土埋,1926年袁嘉谷到黑井视察盐政,他椐史书记载,推断碑的位置,请人除掉复土,碑才重见天日。碑文剥蚀严重(今仅有184字),康熙《黑盐井志.卷文.艺文》中全文收录碑文,碑文748字。

清光绪年间,高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的袁嘉谷出任云南盐运使期间,曾到黑井巡视盐务,游万春山,观赏元代“天生碑”时,在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旁一块巨石上题写“云岫”二字,篆书,题刻下方题有石屏袁嘉谷、剑川赵芹等八人同游的小楷字一行。


价值评估

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内容丰富,书法甚佳,具有很高的历史、艺术价值。

1、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是楚雄州仅存的两块元代碑刻之一,符合“从时代和类别上衡量,在本地区数量稀少,或富有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”这一申报标准。

2、《万春山真觉禅寺记》碑记载了元代黒井的社会状况,佛教传入云南,在黒井发展传播的情况,兼论对宗教的认识和意义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。

3、撰写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的李源道、完者秃、袁嘉谷均是云南历史上的名人,其书法历来为世人所称道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



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地理位置图

 

   

照片册页


 

01  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近景

 


02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可辨识部分


03  万春山真觉禅寺“袁嘉谷”题刻

04    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“云岫”题字


 

05    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其他题刻

 

06  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远景

07  万春山真觉禅寺石刻保护标志碑